医疗污水处理设备通过多级协同工艺,将医疗机构产生的含病原体、有机物及药物残留的污水转化为达标排放水,其核心流程可分为预处理、生化降解、固液分离与深度消毒四个阶段。
预处理阶段是污水净化的第一道防线。污水首先流入格栅井,通过机械格栅拦截大颗粒悬浮物,如纱布、棉签、药瓶碎片等,防止其堵塞后续管道。随后,污水进入调节池,在此均质均量,平衡不同时段污水的水质波动(如药物浓度变化)与水量差异(如门诊高峰期排水激增),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稳定条件。调节池内可能配备搅拌装置,避免污泥沉积。
生化降解阶段是核心处理环节。污水从调节池泵入生化反应器,这里模拟自然界的微生物净化过程。反应器内填充有高比表面积的生物填料,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。好氧微生物(如细菌、真菌)在曝气系统提供的氧气环境下,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同时吸收氮、磷等营养物质用于自身繁殖。部分设备还会设置厌氧区,通过厌氧微生物进一步分解难降解有机物,并释放磷元素,实现氮磷的协同去除。这一阶段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,显著降低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。
固液分离阶段通过沉淀或膜过滤实现泥水分离。生化处理后的混合液流入沉淀池,利用重力作用使活性污泥沉降至池底,形成污泥层并定期排出。部分设备采用膜生物反应器(MBR),通过超滤膜截留活性污泥及大分子有机物,实现更高效的固液分离,同时提高出水水质。
深度消毒阶段是确保安全排放的关键。分离后的清水进入消毒池,通过紫外线照射、臭氧氧化或氯制剂投加等方式,破坏病毒、细菌等病原体的遗传物质,杀灭潜在感染风险。消毒后的水经检测达标后,方可排入市政管网或自然水体。
整个流程通过物理拦截、生物降解与化学消毒的协同作用,实现医疗污水的安全、高效处理。